当前页面: 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详情
国家体重管理新标:科学守护“高龄健康”
     来源:中国社会报      

当“千金难买老来瘦”的传统观念仍在影响大众认知时,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的《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适宜范围与体重管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以清晰的科学数据为高龄老年人健康管理确立了新标尺。这一标准的出台,不仅填补了我国高龄老年人体重管理的学术空白,更折射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精准施策智慧,为守护“夕阳健康”注入科学力量。

长期以来,高龄老年人体重管理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老来瘦”的认知误区根深蒂固,不少人将清瘦与健康画等号,却忽视了高龄群体特殊的生理变化:随着年龄增长,其肌肉流失加速、消化吸收能力减弱,低体重往往伴随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大幅增加跌倒、骨折及慢性病风险。另一方面,此前缺乏专属标准,通用的成年人BMI(体质指数)指标难以适配高龄老人需求,导致健康管理无章可循,医养结合机构服务的精准度受限。数据显示,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已超4000万。在老龄化、高龄化加速的当下,这种困境不仅影响个体生活质量,更加剧家庭照护压力与社会医疗负担。

新标准的核心价值,在于用科学数据破除认知迷雾。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研究员团队近20年的研究成果,《标准》明确高龄老年人BMI适宜范围为22.0—26.9。这一“微胖区间”的提出,颠覆了“越瘦越健康”的固有认知。研究表明,当BMI处于这一范围时,高龄老人死亡风险最低,适度的体重储备能增强疾病抵抗力,为衰老过程中的身体机能提供“缓冲垫”。这种基于本土人群的科学结论,既避免了对国际数据的简单套用,又为体重管理提供了可量化、可操作的目标,让健康守护有了明确方向。

精准施策是标准落地的关键。针对不同BMI区间,《标准》构建了立体化管理体系:饮食方面强调食物多样性与优质蛋白摄入,既鼓励鱼、蛋、豆制品等肌肉营养来源,又关注口腔功能退化者的细软食物需求,为吞咽障碍、慢性病患者提供专业营养方案;运动方面倡导规律活动,将肌肉锻炼、平衡训练与日常家务、文艺活动相结合,让身体活动融入生活场景。更重要的是,《标准》强调“动态监测”,建议每月测量体重不少于两次,3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5%需及时就医,这种精细化要求让健康干预关口前移,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

《标准》的深层意义远超体重管理本身。它是健康老龄化战略的微观实践,呼应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高老年健康服务能力”的要求。在医养结合机构,《标准》可指导医护人员制定个性化照护方案;在社区家庭,它能帮助子女科学关注父母健康;在农村地区,村医可借助简易设备开展BMI筛查,让科学管理下沉基层。这种从专业机构到家庭场景的全覆盖,推动健康服务从“普惠式”向“精准化”转型,让每一位高龄老人都能获得适配的健康支持。

落实《标准》需要社会协同发力。医疗卫生机构需加强专业培训,让基层医生、养老护理员掌握《标准》要义;家庭应转变照护观念,从“怕胖”到“懂胖”,用科学饮食和陪伴运动践行健康责任;政府部门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社区讲座、科普手册等形式普及《标准》知识,同时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为高龄老人提供运动场地、营养指导等支持。唯有形成 “机构主导、家庭参与、社会协同”的合力,才能让《标准》从纸面走向实践,真正惠及千万家庭。

健康是晚年生活的尊严基石。《标准》的发布,不仅是一项医学标准的完善,更是对积极老龄观的生动诠释——它不将老年人视为被动照顾的对象,而是通过科学赋能,让他们在自主健康管理中保持生命活力。当每一位高龄老人都能在科学守护下安享“微胖”健康,当每一个家庭都能因精准管理减轻照护焦虑,我们便能在老龄化浪潮中筑牢健康防线,让金色夕阳更加温暖从容。这正是科学标准背后的民生温度,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