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详情
养老服务国际发展趋势
     来源:中国社会报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4》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17.5%,较2020年增长近2个百分点。全球人口结构的深刻变革,正推动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与重构。

政策理念转向积极预防与健康老龄化

养老服务重心正从失能后照护前移至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与失能预防,经历从“照护依赖”向“功能维持”、“疾病治疗”向“健康促进”的根本转变,“投资健康即减轻未来照护负担”成共识。

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的“健康老龄化十年(2021—2030)”全球行动,聚焦通过维持内在能力提升老年生活质量。各国政策也随之转向为促进终身健康生活方式(营养、运动)、加强慢病防控与管理、早期筛查干预(认知症、肌少症、跌倒风险)、维护感官及口腔健康、关注心理健康与社会参与。

规模化应用预防性干预措施。预防跌倒项目、认知训练、营养改善、疫苗接种(流感、肺炎、带状疱疹)、定期筛查(骨密度、癌症)成为社区和机构常规服务。

健全社会参与和终身学习机制。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将其视为维持认知活力、心理健康与社会连接的关键。老年大学、社区学习中心、代际项目蓬勃发展。

科技赋能正在重塑服务业态

科技已从辅助工具跃升为养老服务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全面覆盖预防、照护、管理等各环节,显著提升服务的可及性、精准性与风险的预见性。

应用AI预测健康风险。AI算法通过分析可穿戴设备、环境传感器收集的生理、行为及环境数据,实现对跌倒风险、认知变化、慢性病波动等健康状况的早期预警与精准预测。例如,日本“超高龄社会对策”中,养老机构应用AI跌倒预测系统显著降低了事故率。大数据则助力优化资源配置,识别高风险人群,实现干预方案个性化。

部署远程医疗监测系统。高速网络与便携医疗设备使远程问诊、生命体征监测、用药管理成为可能,极大便利行动不便或偏远地区的老人。

多场景落地机器人解决方案。服务机器人(陪伴交流、物品递送)、康复机器人、护理辅助机器人(移位助行)应用日益广泛,有效弥补人力不足、减轻护理人员体力负担、提升任务效率与安全性。德国、芬兰等国在研发与试点方面投入显著。

构建智慧养老数字生态。集成照护预约、健康管理、社交互动、安全监控、紧急呼叫等功能的综合平台,成为连接老人、家庭、服务方与政府的枢纽。新加坡“智慧国”战略下的社区关怀平台是成功范例。

整合照护成为主流服务范式

整合照护旨在打破医疗、长期照护与社会服务间的壁垒,构建以老年人为中心、无缝衔接的服务体系,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

深度推动医养结合。各国推动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与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深度协作。英国“健康与照护伙伴关系”整合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地方政府及社会照护服务。澳大利亚国家养老服务中心整合评估养老信息与资源,统一标准、信息共享、协调机制与资金池。

创新个案管理实践。为有复杂需求的老人配备个案管理师,制定个性化计划,协调跨专业团队实施。荷兰邻里照护模式以护士团队为核心,提供整合服务,降低住院率、提升满意度,成效显著。

构建社区综合服务枢纽。强化社区服务主阵地,发展集日间照料、康复、医疗、餐饮、社交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新加坡“乐龄综合中心”、香港“长者地区中心”是典型。“9073”或“9064”模式(90%居家、6%—7%社区、3%—4%机构)的流行,凸显强大社区支持网络的重要性。

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

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家庭共同参与的多元供给格局日渐成熟,政策与融资模式持续创新以应对成本压力,呈现“政府保基本、市场供选择、社会做补充”的协同格局。

强化政府托底与监管职能。保障基本服务(尤其针对失能失智、低收入群体),制定标准与质量监管,并通过购买服务、补贴、税收优惠引导社会投入。新加坡“乐龄健保”、德国强制“长期护理保险”是制度典范。

拓展市场主体服务形态。营利性机构、高端社区、专业护理公司、智慧养老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养老产业、银发经济成为重要增长点。

引导社会力量补足专业服务。非营利组织、慈善机构、社区合作社、志愿团体在提供社区支持、精神慰藉、特殊群体服务(如认知症)、倡导权益等方面作用独特。

建立长护险筹资机制。为应对巨额不可预测费用风险,建立独立或嵌入医保的长护险制度成为日、韩、德、荷等国的核心策略。2024年德国改革护理保险并扩大覆盖面。“保险+福利”混合筹资是趋势。

创新探索融资工具。社会影响力债券、养老产业基金、以房养老(反向抵押贷款)等被探索用于扩大资金来源、提高效率。

照护者支持体系全面强化

可持续养老服务体系依赖于稳定、专业且受良好支持的照护者队伍。

推进专业护工职业化建设。国际劳工组织报告显示全球合格护理人员严重短缺,预计2030年缺口将达1360万,主因是低薪酬、高负荷、低社会认可度。对策包括:提高薪酬福利与社会地位(如德国的最低工资政策)、加强职业培训与认证、改善工作环境、引进外籍护工(如日本“特定技能”签证)、探索“共享护工”等灵活模式。

强化家庭照护者政策支持。承担大量照护的家庭成员(尤其女性)需要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经济补贴(照护津贴、税收减免)及灵活就业政策支持。瑞典、加拿大等国提供较完善的“照护者休假”与津贴。

拓展社区互助志愿网络。发展“时间银行”、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邻里互助等模式,补充正式照护力量,促进社会资本积累与代际融合。日本“地域综合照护体系”、英国“社区支持网络”均强调志愿者作用。

总之,全球养老服务发展呈现科技深度赋能、整合照护主流化、照护者支持核心化、供给主体多元化、筹资制度化及理念预防化趋势,共同构建了更具韧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且以老年人尊严、权利和福祉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作者刘玉磊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玢系中山大学出版社社科部副主任)


"